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7-29 10:02
□顏萍
女兒早戀了。離十八歲還有九個月。
當我知道這個消息時,內心出現各種對話,試圖消化、接納或者阻止這個現實:“思想行為都還不成熟的年紀不會有好結果的。”“青春期需要來自異性的欣賞。”“高中談戀愛,學習成績肯定搞不好”……內心的糾結就像麻花在油里炸了又炸,燙手又易碎。這是一個敏感的年紀、敏感的階段,怎么說、怎么做都有可能引來麻煩。更年期遇上青春期的故事就這樣上演了。
前段時間,因為女兒沉迷手機,我和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,焦點在“自由和信任”。女兒認為,收手機意味著限制了自由,雙方失去了基本的信任,如果對孩子連基本的信任都沒有,基本的自由都不給,還談什么愛的教育?孩子豈不是你的工具?話糙理不糙。我提出每天限用一小時。女兒不認同。其實,之前也有所限制,但她有突破限制的種種辦法,很容易就破解了密碼,廢除了我的限制軟件,或者讓手機恢復出廠設置,最后等于我的諸般招數“無濟于事”。現在,她罪加一條:因為不平等、不信任,所以處處限制,孩子是一臺任人擺布的機器嗎?一連串的考問讓我有些汗顏。最扎心的就是“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”的靈魂之問。
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?這是一個“世界之問”,我一直認同一個觀點:人活著本來是沒有意義的,我們要賦予人生不同的意義。既然人生是自我定義的,那我能替代她嗎?阻止她戀愛,阻止她的社交?即使綁住了她的手腳,能綁住她的靈魂嗎?我們一直把紀伯倫的詩掛在嘴上,“你的孩子,并不是你的孩子……他們在你身旁,卻并不屬于你;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,而不是你的想法,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……”我一直自詡是開明的家長,看起來深諳育兒哲學,可真的有事來臨時,卻無法擺正位置。孩子小時,家長權威還管用,而如今,十八娉婷,羽翼豐滿,思維活躍,知識儲備遠超過你,在信任和自由面前,她力挽狂瀾,據理力爭。
冷靜下來想,我的目的無非是讓她心無旁騖地學習。沒收了手機,是不是就一定能達到目的?學習的目的是什么?無非是希望她考個好大學、有個好未來。那么,有了手機就考不上好大學,沒有好未來了嗎?未來不知,乾坤未定,人生的路需要自己走。于是,我放棄了對手機的管制。還她自由身,給足信任感。至于早戀,我也放棄了糾結。還她一個獨立的靈魂。
好在我寫下此文的前一個星期里,她告知我分手了。很好,把心各自安放,精彩生活繼續。